杨连第生前和“红领巾”在一起。 (资料照片)
在河南三门峡西南部的大山深处,有一座雄伟的铁路大桥。这座桥有5座巨大的桥墩,桥墩高达45米。“铁路架在半山腰,火车飞驰冲云霄”,当乘客透过车窗看到这座大桥时,很少有人不被它震撼、不会留下难忘的印象。这座桥就是杨连第大桥,陇海铁路上最高的铁路桥,全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铁路桥。
1952年5月15日,杨连第在朝鲜战场抢修桥梁时光荣牺牲,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,授予他“一级英雄”称号。2019年,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杨连第被授予“最美奋斗者”荣誉称号。英雄杨连第的名字是如何与一座铁路桥联系在一起的?他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不可磨灭的记忆——
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,他自告奋勇,率先登上高达45米的桥墩,获得“登高英雄”的称号
1949年8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接到命令,为了保障野战军挺进大西北,追歼西窜之敌,必须在3个月内修复陇海线8号桥,尽快恢复通车。
豫西峡谷,四面环山。8号桥坐落在悬崖峭壁间,全长150多米,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两次遭遇战火,只余下5座孤零零的桥墩遥遥相望。
铁道兵工程部迅速拿出了抢修方案。问题是,非常时期,人力物力短缺,如何爬上40多米高的桥墩?当地民谣说“八号顶,八号顶,掉下来,摔成饼”,其险也若此,谁能上得去?
紧急时刻,随军职工杨连第发现2号桥墩有两行铁夹板露在外面。夹板之间间隔3米多。而且,每个夹板上都有圆孔。杨连第设想,用一根长杆绑上钩子,钩着夹板上的圆孔,可以一节一节爬上去,只要搭起单面云梯,就能登上桥墩顶。
全团上上下下都知道当过电工的杨连第能干,有绝活儿。经过反复研究,杨连第的建议被批准了。他和其他18名战士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开始攀爬2号桥墩。
出乎意料的是,当杨连第登到20多米高的时候,夹板的间隔变宽了,杆子长度吃紧,杨连第试了几次都钩不到上面的夹板。班长看到后,在下面大声喊:“危险,快停下来!”但杨连第毫不畏惧,缓一口气,踮起脚尖,一手举杆,一手扶着墩壁,慢慢移动身体,到底钩住了孔眼,纵身爬了上去。
杨连第大喊一声:“同志们,上啊!”战友们顺着他放下来的绳索,跟着将云梯搭了上去。
云梯渐渐接近墩顶时,新的难题出现了。长杆不能拐弯,无法钩到墩顶的夹板。在场的人们再次屏住了呼吸。只见杨连第观察了片刻,解下腰间的绳子,甩上去,套住突出在外的一段钢轨,试着拉了几下,蹬着墩壁向上攀登。
这时,地面上一点动静都没有,大家眼看他伸出两只大手抓住钢轨,翻身一跃爬上了桥墩。杨连第在桥墩上站稳,迅速掏出怀中的红旗,麻利地插在桥墩顶上。桥下爆发出一片欢呼声,锣鼓敲得震天响。
成功登顶后,为了抢时间把墩顶清理干净,杨连第只身一人,仅靠一块木板作掩护,连续爆破100多次。他的耳朵被震聋了,头被震晕了,仍然坚持不下火线,直到完成全部任务。
10月18日,大桥架好最后一孔钢梁,提前20天胜利通车。铁道兵团党委给杨连第记大功一次,并授予他“登高英雄”的光荣称号。
杨连第出生在天津的一个贫苦家庭,加入铁道兵之前,为了养家糊口,他“学过武术,当过架子工、水电工,啥都没干成。但从1949年到1952年,他成了英雄”。很多年后,杨连第的儿子杨长林回顾父亲的一生,对媒体说:“因为这3年他不是为了个人,是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在战斗。”
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,主动申请回前线,实现了把光荣留在朝鲜的愿望
1950年10月,杨连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,入朝参战。
在朝鲜,杨连第和战友们继续冒着枪林弹雨抢修铁路,为“保家卫国”提供后勤保障。
1951年7月,清川江大桥被炸断。这座大桥是满浦、平壤铁路线上运输粮食、弹药、武器等物资的重要桥梁。上级命令8天完成修复任务。杨连第与战友们连续奋战30余个昼夜,克服洪水冲击,创新利用钢轨架浮桥,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胜利通车,保证了前线军需物资供应。
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由于成绩突出,多次立功受奖,职位从副班长、副排长晋升到副连长。
1951年9月,杨连第奉命回国,出席全国铁路劳模代表会议。
杨长林对父亲这次回国记忆犹新。有一天,学校领导告诉杨长林:“你爸爸回来了,在学校做英模报告。”听到这个消息,杨长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直到看到杨连第走向观礼台,他才知道这是真的。杨长林挤在人群中,看不清那张朝思暮想的脸。为了离父亲近一点,他急中生智跑到后台,上前喊道:“爸爸!”
然而,父亲并没有做出儿子期待中的热烈回应,反而对工作人员说:“把这个小孩弄下去。”
杨长林委屈地哭了,急忙跑回家告诉了母亲。杨连第的妻子闫福珍听到消息也吃了一惊,怎么也不敢相信丈夫回来了。
后来,杨长林问父亲:“爸爸,那天你在学校为什么不认我?”杨连第说:“孩子呀,爸爸去学校是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,向祖国人民汇报在朝作战情况的,不是回家探亲的。”
杨连第回国后,部队首长找他谈话,说他可以留下来,要么到政府机关工作,要么留在铁道兵团机关工作。没想到杨连第态度坚决:“我要回朝鲜。部队在哪里,我就应该在哪里,把光荣留在朝鲜大地上。”
记者采访他,问他怕不怕美帝国主义,他说不怕,记者称他英雄,他说我不是英雄,你不要采访我,跨过鸭绿江,人人都一样。
1952年3月,杨连第回到了朝鲜战场。
5月15日,杨连第带着战士们在清川江桥上巡查时,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移动了5厘米,立即派人抬来压机准备移正钢梁。正当他指挥部队起重钢梁时,一枚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爆炸,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。
年仅33岁的杨连第倒下了!
杨连第牺牲后,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,授予“一级英雄”荣誉称号。
1952年6月的一天,杨连第牺牲的消息与烈士证书转到了家里。
当地领导问杨连第的父亲:“老人家,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提出来。”
“生活好好的,没啥困难。不要认为我是一个军烈属就搞特殊。我不答应,全家不答应,连第在天上也不会答应!”老人平静地说。
送完客人,老人走进院里,把烈士证书递给杨长林。
杨长林问:“爷爷,这是什么?”
爷爷说:“记住,这是你爸爸的光荣证书,把它好好挂在墙上。”
英雄的名字从未被遗忘,“登高精神”代代传承,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前进
为什么战旗美如画,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。为什么大地春常在,英雄的生命开鲜花。
70年过去了,杨连第的名字仍然是他生前所在单位的一面旗帜。
杨连第牺牲后,铁道兵团一师一团一营一连被命名为“杨连第连”。1982年,铁道兵团并入铁道部。1984年,铁一师两万名官兵由军转工,此后多次改制改名,原“杨连第连”现在叫“杨连第队”。
杨长林与父亲生前所在单位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“杨连第队”的领导告诉杨长林,为了弘扬“登高精神”,他们每年都要评选“登高奖”,以鼓舞同志们干事创业的士气。
2020年,杨长林参加为杨连第队授旗的活动时动情地告诉记者:“我的父亲杨连第牺牲了,但他的精神还活着。他所在的部队虽然脱下了军装,但是他们的军魂还在。看着新一代年轻人不怕苦,不怕累,仍然传承着‘登高精神’,这是我所欣慰的。”
杨连第牺牲后,铁道部将陇海铁路8号桥命名为“杨连第大桥”,将大桥附近车站命名为“杨连第站”,并在桥头修建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和杨连第烈士纪念馆。
在如今的杨连第大桥,李玉斌和工友们每周连续数次悬在空中,对大桥进行养护。李玉斌一家祖孙三代都是这座大桥的守护者。李玉斌的爷爷李德旺在陇海线建设时期就来到大桥上工作。1975年11月,李德旺光荣退休。李玉斌的父亲李长贵继承父业来到杨连第线路工区工作。从此,李长贵把工区当成自己的家。38个春节,他都是在工区里度过的。
从小听着杨连第烈士故事长大的李玉斌,有着割舍不掉的英雄情结和与大桥割不断的感情。2008年,他主动申请来到杨连第桥隧工区工作,成为一名桥隧工。
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李玉斌主动承担起了杨连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工作,为参观者详细讲解杨连第的登高故事。他说,每一次讲解不但是对烈士的缅怀和纪念,更是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。
在与李玉斌的交流采访中,笔者告诉他,你讲杨连第精神,杨连第的儿子杨长林老哥也在讲,你可以向他学习,希望你能够对杨连第精神理解得更深刻一些。李玉斌兴奋起来,“王老师,啥时候您给引荐引荐?”他们的相遇一定很有意思,我一口答应下来。
1997年,杨长林从天津警备区干休所退休。就在这一年,他被天津市老战士宣讲团吸收为主力团员,任务就是宣讲特级英模杨连第的光荣一生与英雄的“登高精神”。
其实,在天津,宣传弘扬杨连第的行动几十年前已经实打实地进行着:开始是杨长林的爷爷讲、奶奶讲;接着是他的妈妈讲。现在,任务就又落在杨长林的肩上。
有人问杨长林,七十年过去了,现在架桥的机械化施工都普及了,以前依靠原始条件爬高的情况基本看不到了,“登高精神”会不会过时?杨长林说,“登高精神”不会过时,我们所做的工作标准没有最高,只有更高,无限风光在险峰!(王长江 张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