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廉政文化 >> 清风古今 >> 正文

西安家训故事|正谊明道董仲舒

来源 :西安家训故事   作者 :    点击量 :    发布时间 : 2022-06-01 14:44:53

[原文]

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。

 

[译文]

坚守正义而不要谋求私利,弘扬大道而不要计较功绩。

 

[解读]

原文选自《汉书•董仲舒传》,这是董仲舒在回答汉景帝之子、汉武帝之兄、江都王刘非提问时提出的一个著名论题。其它文献表述稍有不同,《春秋繁露》中的文字为“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”,基本意思是一样的。董仲舒将道与谊(义)放在了功与利的前面,表达了他重义轻利,反对急功近利的思想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
董仲舒《前179一104),广川(今河北省景县)人,西汉哲学家,今文经学大师,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,有“汉代孔子”之称,曾任博士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。他自幼天资聪颖,治学勤奋,读起书来十分痴迷,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董仲舒的父亲对此感到担忧,于是决定兴建一座花园,让孩子学习之余能够去玩耍放松。建造花园前后花了三年时间,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来观看,然而董仲舒仍旧沉溺在书的海洋里,不为所动。中秋佳节,全家人都在花园赏月,董仲舒却不知所踪。原来,他又跑去找先生请教诗文了。董仲舒生活严谨,“进退容止,非礼不行,学士皆师尊之”

他早年专治《公羊春秋》,西汉景帝年间,传授儒家经典。

汉武帝即位后,发诏问治国之道,董仲舒为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,写了《天人三册》,主张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凡是没有学习儒家经典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的人,就不能有升迁的机会,不能被选为国家官吏。实际上就是以儒家学说作为选官的基础,推崇儒家思想,开启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。

仲舒认为要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,最重要的途径是设立学校。他建议汉武帝“兴大学,置明师,以养天下之士”。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,仅在京城长安设立大学,而且在州郡地方也设立学校。董仲舒博闻强记学识洲博,平时广招门生,宣扬儒学思想,为国家培养了许至人才。他的学生之中,出将入相者不在少数。董仲舒任博士,将心思都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之中,三年未曾回家。平日里他为人谨慎,行止有度,很多读书人都愿尊他为师。他主张教学应“约而喻,简而达,省而具”,即教师的讲投必须简明易懂,流畅而又具体,才能为学生所接受。强调学习必须专一,“目不能二视,耳不能二听,手不能二事,一手画方,一手画圆,莫能成”

汉元北元年(前134年),董仲舒受到汉武帝器重,被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。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,一介武夫,素来骄横好勇,不把别人放在眼里。但因为童仲舒当时声望很高,是举国知名的大儒,所以对仲舒非常尊重。刘非把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,希望董伸

舒能像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,阴怀篡夺中央政权的野心。

  1. 刘非问董仲舒说:“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、文种、范蠡谋划攻伐吴国,终于把吴国灭掉了。孔子称古代殷有箕子、微子、王子比三个贤,我认为这三个人也称得上是越国的贤臣。从前齐桓公有疑难就求教于管仲,我有疑难就请教于你,不知可以吗?

    对于这样的刁难发问与其中用意,董仲舒心知肚明。董仲舒主张天下一统,他引经据典,借古喻今地回答道:很愚笨,不足以回答大问题。听说从前鲁国国君问鲁大夫柳下惠:“我要攻打齐国,你看怎么样?柳下惠说:“不可。,回到家里面有忧色,说:“我听说攻伐的事情是不问贤仁的人,这个话为什么问到我身上呢?只不过问了一下,柳下惠就觉得是一种耻辱,何况他们是设下诈术以攻伐吴国呢!由这一点来说,越国本来没有-个贤”董仲舒以此来规劝刘非,并指出所谓贤仁之人,是“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”的人。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,而使社会风气大变,才是仁的最高境界!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 “五霸”,因为“五霸”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,只是要弄阴谋手段而已,不足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提及。在这段对话里,童仲舒阐明了自己关于仁人的标准,表明了自己的严正立场,暗示刘非不要称霸。

    仲舒为江都易王相六年,对刘非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,最终成功打消了他的非分之想。刘非也采纳了董仲舒“独尊儒术”的治国方略,一改过去狂妄骄奢、不轨图谋的心理,尽守臣职,忠君卫国。

    后来,丞相公孙弘与董仲舒有私怨,便推荐他又到性格乖张、残暴的胶西王刘端那里担任丞相,欲借胶西王刘端加害于他。但是令公孙弘没有想到的是,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当朝大儒,也以礼相待。不过,董仲舒深知自己处于险境,担任刘端丞相四年后,他以养病为由,辞职居家,不问政事,自此潜心著述。汉武帝出于对他的尊重,朝廷每有重大决策时,都会派人征求他的意见。后来董仲舒留下了一部《春秋繁露》,成为今文经学的代表作。

    在《春秋繁露•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》与《汉书•董仲舒传》中,都记载董仲舒“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一语。也就是说,坚守正义而不要谋求私利,弘扬大道而不要计较功绩。董仲舒将道与义放在了功与利的前面,表达了他重义轻利,重大道而轻功业,反对急功近利的思想。董仲舒“正谊明道”的主张不仅成为传统儒家的基本观点,也是董仲舒家族世代相传相守的家训。

   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,生活在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。太初元年(前104年),董仲舒于家中病逝,葬于西汉京师长安南郊。有一次,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,特意下马致意,由此,董仲舒的墓地,又名为“下马陵”。

    董氏家族良好的家训,影响后世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董仲舒的儿子及后裔都酷爱读书,十分勤奋,学有所成,大多步入仕途,光耀祖先。清人李因笃在《重修下马陵记》中说,董仲舒的故乡人都以仲舒为荣,常常将村名写在口袋、褡裢上,上街赶集都带着。仲舒六世孙,东汉江都相董黯,幼年丧父,终年打柴换钱,侍奉母亲。他母亲患病后,想饮故乡之水,董黯竟然每次来回 20 余华里到大隐溪上游永昌潭担水奉母,成为著明的孝子,“海内闻名,昭然千秋”。其后代唐朝董晋,出使回纥不辱使命,在四镇之乱时游说藩镇不叛朝廷,累封陇西郡开国公,去世后获赠太傅。这些都是董仲舒“正谊明道” 思想影响的结果。

    当然,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,提出天人感应学说,宜扬阴阳五行和“三纲五常”,形成了封建神学体系。这些封建思想,我们应该加以批判比如,他从江都回京任职期间,适進皇室陵园发生火灾,董仲舒在家中阴阳五行说”,推演其因果关系,刚写好草稿,还没有来得及上奏给汉武帝,位同僚来访,仲舒不在,同僚看了草稿,窃为己有,上奏朝廷武帝召来博土,请他们发表意见,董仲舒的一位弟子也在被召之列,弟子不知道这是老师所作,斥责其“胡言乱语”。同僚只好供认是盗窃董仲舒的文章,于是董仲舒被捕下狱,依法当死,后来汉武帝下诏教免了他。从此以后,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什么阳阳灾异了。说明这些封建迷信思想,即使在当时,也没有多少市场。

     

    [点评]

    董仲舒是一代儒学大师,他上承孔子,下启朱熹,是儒学从诸子之到独尊唯一的关键人物。董仲舒“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的主张和家训,后来被朱惠列入白鹿洞书院教规之中,成为教育后人的准则。在当代,有些人一昧谋求私利,追求物质利益的享受,丧失了理想信念“三观”不正,精神空虛,最终走入歧途;有一些人高官厚禄、荣华富责,却不坚守正义,不弘扬正道,不遵守党纪国法,不坚持核心价值观,成为国家民族的败类。董仲舒“正谊明道”的思想,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在崇廉尚德教育活动中,对于正确看待义利关系,正风肃纪,正本清源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体系,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