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廉政新闻 >> 正文

【网络中国节·七夕】传承经典,浓情七夕

来源 :网信佳木斯   作者 :    点击量 :    发布时间 : 2024-08-09 17:37:10

   

农历七月初七

【网络中国节·七夕】

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女儿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。该节日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,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、白头偕老的情感,恪守的是对爱的承诺,并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。

2006年5月20日,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七夕节起源



在古代,

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,

但它又有“女儿节”的称谓。

简单来说,七夕就是一个

“女子大型祈福节日”。

东晋葛洪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

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

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。”

今亦有五孔、九孔之说。

汉代已有欢庆七月七的习俗,

女孩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,

乞求智慧巧艺,

所以它被称为乞巧节、女儿节。

唐宋之际,

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之市场,

车水马龙、人流如织,

世人称为乞巧市。

七夕节习俗



吃巧果

巧果,又被称为"乞巧果子”,是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,主要由油、面和糖蜜制成。

晒书晒衣

七月七这天,阳光特别强烈,被认为是龙王爷的"晒鳞日",因此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晒书和衣物,防止被虫蛀。

结红头绳

当家中存在体弱多病的孩子时,部分地区的家长们会在这一天将红头绳结七个结,戴在孩子的脖子上。

七夕节诗词

唐代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中有:

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;

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

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,共誓白头之约。

唐代林杰也曾写过一首《乞巧》:

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

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

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、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。

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《鹊桥仙》:

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;

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
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;

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

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,歌颂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。

七夕相关文物

• 牛宿、女宿图(汉画像石)(汉代(前202年-220年),河南南阳南阳汉画馆)

• 青龙白虎、牛郎织女画像(汉代(前202年-220年),四川郫县新胜场出土):主体为青龙白虎衔壁,龙虎上方刻牛郎牵牛,织女手执机梭。

• 汉宫乞巧图(宋代,李嵩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)

• 汉宫图(宋代,赵伯驹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):此幅为一纨扇形式的小册页,画汉宫七夕故事,描写宫娥彩女们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,登上穿针楼乞巧习俗。